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941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7:36
  他这样说了,见刘鲁心事重重,面露烦躁,也晓得刘鲁不爱听这话,便只好噤声。
  倒是他突的想起了某件事,随即道:“是了,老爷,过几日,陈记商行的大东家,想要联合一些人,去拜访宋王殿下,老爷……去不去?”
  “拜访宋王殿下?”刘鲁挑了挑眉,显得很是诧异,他看了一眼这管事,而后道:“去做什么?”
  管事道:“明里说……是希望能够拜谒宋王殿下,感谢这些年来的提携之恩,不过暗里……”
  管事没有说下去,可这话已足够不言而喻了。
  刘鲁心念一动,眼眸微张道:“修一封书信去给陈兄,就说,算老夫一个。”
  “是。”
  ……
  文渊阁里。
  却是比往日热闹一些。
  胡广不知吃错了什么药,总是能传出爽朗的大笑。
  这开怀大笑,显然是和文渊阁的风气不符的。
  这儿毕竟是天下的中枢所在,能在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具有极高的涵养,喜怒不形于色,行事缜密之人。
  文渊阁里的几位大学士,一到闲下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来这书斋里看邸报。
  此时,胡广便翘着腿,却是捡起了一张不知从哪里带来的《商报》。
  这商报乃是栖霞发行的报纸,张安世上奏刊发的。其目的,除了登载一些商业学识还有行情变动之外,某种意义,也是希望能够发行天下各府县,让各府县之人,大抵清楚不同商货,在天下各州府的行情变动。
  一见胡广大喇喇地拿起那商报出来,施施然地翘着腿,脸贴着报纸,细细的看。
  一旁同样在此看邸报的杨荣,觉得很辣眼睛,便直接撇过脸去,来个视而不见。
  解缙则只微笑,显得气定神闲,依旧踏踏实实地看着他的邸报。
  金幼孜不同,他平日里喜欢清早在当值的路上,在车马时便将一日的邸报看完,反而在这时候,他往往是在沙发上小憩的。
  至于张安世,则安安静静地呆在另一处的长桌跟前,练习书法。
  这也是没办法,作为文渊阁大学士,他要进行票拟,可他的行书实在辣眼睛,甚至被朱棣气呼呼的骂了几次,如今,也只好乖乖地练习书贴,免得写出来的字总见不得人。
  莫说朱棣不认得,有时召了张安世去询问,张安世竟也不知自己写的什么字。
  这令张安世不禁有些佩服那些医学院的大夫,文渊阁的字,毕竟是给皇帝看的,这字皇帝看不懂,自然要挨骂的。
  可那医学院的大夫们,他们的字却是给病人看的,哪怕再潦草,即便是鬼画符,也无碍,毕竟这病例和药方,只要抓药的大夫看得懂就成了。
  张安世认真地练字,似乎完全没有顾得上另一头的几人。
  突的,胡广啊呀一声。
  在这静谧的书斋里,吓得张安世的手一抖,顿时书贴上留下了一摊墨迹。
  张安世恼怪地看了一眼胡广。
  却见胡广悲天悯人地放下了《商报》,叹息道:“京城居,大不易啊。”
  杨荣瞥了他一眼,鼻子里发出一声鼻音,目光又落回了手上的邸报上,没搭理他。
  倒是解缙抬头微笑着看向他道:“胡公怎的发出如此感慨?”
  胡广一副惊诧的样子道:“解公,你瞧,东市的价格,现在一个宅子,占地才十七亩,价格就已十七万两银子了,解公,你说……这谁买得起?”
  解缙便道:“京城就这巴掌大,城内三十七亩的宅子,如今是越发的少了,何况还是东市那儿,倘是钟鼓楼,只怕价格需二十五万呢。”
  胡广感慨地道:“对对对,哎,现在这世道……遥想当初,老夫来京城参加科举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这东市那边,这样的宅子,也不过两三万两银子。如今……真是不同了。”
  解缙笑道:“有人肯卖,自然有人肯买,胡公怎的对此有兴致?”
  胡广轻描淡写地道:“只是看了一眼这商报的副版,恰好看到有人登报售卖,因而……感慨而已。”
  金幼孜笑了,道:“胡公,看报别看副版,都是各色的商家售卖的告示,这东西,看了有什么意思?”
  胡广眼睛一斜,继续架着脚,却是慢吞吞地端起了茶盏,舒服地呷了口茶,才慢条斯理地道:“这不是老夫正要买宅子吗?”
  金幼孜:“……”
  胡广哀叹了一声道:“还是太贵了,老夫得寻一个价格更低廉一些的,十七万两贵了一些,若是十五万两,倒是未必不能承受。”
  金幼孜:“……”
  解缙连忙低头,不语。
  胡广则是兴致勃勃地继续道:“诸公,这东市是不是远了一些,毕竟离午门有一些距离,每日入宫当值,沿途怕是要走小半时辰……可惜钟鼓楼太贵了一些,不然咬咬牙……罢了,这东市离宫中虽远,却是离邮政司近一些,就让吾儿便利一些罢,咱们啊……都老了,还有什么念想呢?无非只好自己吃吃苦,教儿孙们得利罢了。”
  “当然,吾儿也是孝顺的,前日他还说,索性就去钟鼓楼买,老夫年纪大,一入冬就腿寒,他也看中了钟鼓楼的一处大宅,占地六十余亩,楼台亭榭,雕梁画栋,足足四十多万两银子。”
  胡广放下了茶盏,眉毛一竖,气呼呼地接着道:“老夫当时就骂他,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了一点银子,就不知收检,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且不说这样的贵,可就算是买得起,也不能这样糟践,咱们是诗书传家,又不是效仿那东晋的石崇去斗富,说出去,也有碍观瞻……你们说,现在的年轻人……”
  胡广拼命摇头,唉声叹气,显得很是无奈。
  张安世面不改色,继续低头认真写字帖。
  解缙终究又忍不住的抬起来头,他咳嗽了几声,张口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该怎么接茬,干脆也不吭声了。
  杨荣索性收起了邸报,假装闭目养神。
  只有金幼孜想同情胡广,怕胡广冷了场,面上不好看,因而想接句话,可话到嘴边,又不禁想,我同情他,谁同情我来?
  于是他也索性不吱声了。
  胡广却依旧摇头晃脑地道:“所以说,人啊,一定不可得意忘形,咱们是过来人,都懂的。可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了,年轻气盛,骄奢淫逸,要吃亏的。”
  他自顾自的说着,又捡起了商报,继续开心地看下去。
  张安世这时总算写完了一幅字帖,对着自己的字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候,终于有心思抬头看向胡广,却笑着道:“胡公方才说要买什么?”
  胡广眼眸微微亮了一下,立即道:“殿下,殿下,买宅子,买宅子……”
  张安世眯着眼,认真深思了一下,便道:“说起这个宅子,我倒有个想法。”
  胡广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安世道:“还请殿下赐教。”
  张安世含笑道:“哈哈哈,赐教可不敢当,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胡广看着张安世,却见张安世气定神闲的样子,继续道:“这京城内拥堵,且这些年来,说实话,进京的人太多了,这京内诸门之内,人满为患,可不是好事。”
  胡广便皱眉道:“话是这样说,可有什么办法呢,其他人且不论,就说老夫这样的人,每日都在入宫当值,吾儿又在邮政司,不在城内居住,难道还要去城外吗?”
  张安世笑了笑道:“嗯,胡公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这确实也是一个麻烦。”
  胡广道:“宋王殿下,若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我等洗耳恭听,就不要藏着掖着了。”
  张安世想了想道:“眼下,还不好说,等我的新政新章出来,到时再将这想法拟列进去吧。”
  胡广不明所以地挑眉道:“新章?”
  这个又与新章有何关系?
  张安世却不再搭理他了,继续低头,又抽出了一张白纸,继续练习书贴。
  可胡广显然对此,来了极大的兴头,颇有几分百爪挠心,想继续追问,可张安世这家伙偏又不肯吐露的样子,不免遗憾。


第583章 众建诸侯
  张安世现在需要银子。
  他人在京城,心却在新洲。
  如今新洲的人口增长了不少,许多产业,确实也算是兴旺。
  可相比于广袤的新洲而言,这点开发的面积,其实不过是杯水车薪。
  何况新洲的右下角,那南岛和北岛的位置,面积也是不小,如今已被发现,新洲设置了四个郡县。
  只是真正要开发,最重要的还是人力。
  倒是现在,大明的军民百姓,已经不似从前那样抵触前往藩镇了。
  毕竟……在诸藩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至少在舆论层面,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善。
  偶尔也会有一些衣锦还乡之人,回乡之后,拿出大把的银子修建宗祠,给乡中修一些道路,算是人虽在海外,却在乡中多几分寄托。
  问题就在于,空有人是不成的,这样广袤丰腴的土地,若是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开垦出大量的土地,修建一个个牧场,建立起一处处的集市。
  何况,因为基础设施的欠缺,土地又极广袤,这使得有一些不法之徒,妄图深入进新洲各处,不服新洲宋王府的管辖,时日一久,极有可能产生割据的局面。
  因此,张安世和远在新洲的杨士奇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订立下了一个巨大的计划。
  新洲铁路环线。
  是的,沿着广袤的新洲,顺着海岸线,修建一条铁路,再借以连接各处的港口,使整个新洲,成为一个整体。
  如此一来,更多的矿山可以发掘,而且也可以轻松地运输,沿线可以开垦无数的土地,新建无数的牧场,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市集。
  这个计划一旦开始实施,最大的坏处就是需要天量的资金,可其好处和收益,却是难以想象的。
  要修建铁路,本身就能带动新洲本地大量作坊,且采矿、冶炼、伐木、机械也都随之兴旺起来,除此之外,就是需要数不清的匠人和劳力,在劳力有限的情况之下,也必然带动薪俸的上涨。
  而薪俸的上涨,定然会吸引更多人前往新洲。
  甚至无数的商贾,也必然蜂拥而入。
  那么,为了修建铁路,各处港口,就需要负责运输大量的原料、货物,势必……会大大增加对海船的需要!眼下新洲大力发展的,便是造船业,对造船未来的利好,几乎是可以想象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惠及新洲所有人的计划,对于王府而言,自然也是大大利好的,朴实一点而言,这就叫做加强了统治,使原本偌大的疆土,处于无序的状态,渐渐借着便利的交通,可以开始向郡县制过渡。
  宋王府在新洲,也手持着大量船坞、作坊、矿山的股份,将来这些行业的兴旺,必然会使宋王府在未来有足够稳定的收益。
  更不必说,这新洲的土地,几乎都在宋王府手里,任何一片土地的开发,对于宋王府而言,都是黄金万两的买卖。
  其实还有个理由,也是张安世痛下决心的原因。
  那就是趁着眼下,新洲人烟并不稠密,绝大多数的迁徙人口,还只处于几处新建的城镇周边,此时建设一条环洲铁路,几乎可以无视沿途村镇和农田的影响,这也意味着,迁徙人口以及规划的成本可以降至最低,甚至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而宋王府对于新洲的规划,也可做到随心所欲,只需考虑地形的影响即可。
  这一点,却不是大明可以媲美的,大明各布政使司,铁路新建,哪怕可以征用士绅们的土地,进行建设,却也有不少区域,有着大量的百姓栖息,因而不得不选择修改方案。
  如此多的好处,照理来说,早该开干了。毕竟能带来资金的流动,能带来大量的人口迁入,能加强统治,能开发大量的土地,扩大税源,带动各种行业的发展,说是十全十美也不为过。
  只是可惜,新洲修建铁路,甚至远不是各布政使司修建铁路可比的,哪怕是近日安南的铁路计划,在张安世的大计划面前,也不过是小儿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67页  当前第9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1/9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