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963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7:36
  年轻时,他自是恨不得时间过的快一些。
  可如今,倒是舍不得了。
  如今的张安世,倒像是一个闲人,新政上了轨道,似乎已不再由人催动,它便如脱缰的野狗一般的开始狂奔起来。
  这上上下下,从陛下到监国的太子,再到文渊阁大学士,到各部的尚书和侍郎,乃至于商贾和寻常的军民,似乎他们对于新政,也已耳熟能详。
  有时这天下的变化,张安世自己竟也觉得有些跟不上,各部尚书之间,彼此说的一些时兴话,张安世竟有时也不解其意。
  张安世起初有些不适应,他一直是一个主导者,原本这上上下下的事务,非他不可。
  可当周遭的人,似乎都开始越发的得心应手时,张安世才发现,现在的自己,似乎显得多余。
  说到底,终究他的智慧和才能,从不比古人要高明多少。
  无非只是……自己比别人多一些高瞻远瞩,晓得五百年之后的历史进程而已。
  而如今,这些优势,也渐渐的开始逐渐丧失,或许别人没有察觉到,可张安世自身却清楚,自己已慢慢的归于平庸。
  这大明永远都不缺智商超绝之人,这些人一旦开始熟悉掌握新政的脉络,便能迅速的举一反三,迸发出教人无法想象的创造力。
  张安世如今倒是适应了,他习惯于成日漫无目的地去文渊阁里打秋风。到了正午时,便开始躲懒,寻了一个由头,表示自己有紧要事,便溜了出去。
  这样的日子,平和又枯燥。
  可细细回味,这所谓的枯燥,某种程度,又何尝不是这天下来去匆匆的芸芸众生们,所追求的终点呢。


第601章 献礼
  因此,世间的事变得奇怪起来。
  似乎天下之人,好像离不开张安世。
  可细细去想,又好像,张安世变得可有可无。
  匠人们暂且是满足的,因为从十年二十年前,还在饱一顿饿一顿,如今总算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许多的青年,或成为学徒,已不甘心务农了,读书的也不少,不过更多人,则不甘心于这样麻木的工作,而愿从军。
  各大学堂里,海政学堂永远都是青年们最青睐的对象,因为将来无论是进入水师也好,亦或者在各藩国里鼓弄风云也罢,这海洋上的财富,还有数不清的功业,似乎都在朝着那些不甘心日复一日的青年人招手。
  眼下虽是太子监国,可几乎天下的工程,都掌握在了皇孙朱瞻基的手里。
  这位皇孙殿下,相比于较为稳重的太子而言,却更激进一些,各大铁路的修建,港口、码头,桥梁,他的身边,已是人才济济。
  因为人力的缘故,再加上大量的男子扬帆出海,亦或者外出务工,这就导致妇人就业的问题,摆在了台前。
  最先鼓吹的乃是商报,商报此时几乎最是激进,大量的文章,都在拼命讥讽儒家对于妇人的戕害,从妇人的足不出户,到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知多少人撰写文章,大肆批判。
  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妇人们出来工作,尤其是大大的颂扬妇人对纺织业的贡献。
  甚至鼓励妇人读书写字看报,当然,这更是视为陈腐与开明的标志。
  似乎在此刻,旧有的道德,开始被不断地冲击。
  只是这种冲击,并非是异想天开式的,只凭借着一拍脑门的冲动。
  而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一群新贵们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开始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再借用报纸等媒介的工具,进行宣传。
  尤其是纺织业,以及许多新的作坊,对于女工的需求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自然而然,既然想要鼓舞妇人们走出家门,那么……势必……这新的道德理论之中,自然开始将男女同工平等之类的摆到了前台。
  在这个时代,显然这是进步的,只不过所谓的进步,绝不是依靠人的良心去推动。
  而在于新的生产方式之下,人们出于对利益的渴望,于是不知不觉之中,开始投入这一股冲垮旧道德的洪流。
  当然,这种道德体系,并不只是针对于妇人,眼下几乎所有的舆论倾向,几乎都如洪流一般,开始肆意的推崇着冒险主义以及武人。
  分明在数年亦或者十数年前,人们还轻蔑的视武夫们为丘八,对于军户,带着天然的歧视。
  可如今,情势却是大变,这市面上所有铺天盖地的文章,以及各大报纸,几乎都将冒险家和武人推崇备至。
  尤其是在倭国叛乱之后,这种推崇,几乎以及抵达了巅峰。
  以往的儒家,亦或者是士绅们,是厌恶战争的,因为战争就意味着乡村大量的壮力会被征募,使乡村的人力衰减,土地的租金必定暴跌。
  何况,这也意味着,朝廷可能针对士绅们想尽办法征收钱粮。
  所谓烽烟四起,海内虚耗,大抵就是如此。
  而战争的收益,无论是大漠的土地,亦或是西南边镇的开拓,对于士绅们而言,其实是没有任何收益的,即便有收益,那也是朝廷。
  可如今,战争对于新贵们而言却全然不同,技术的进步,使战争对人力的需求大大的减少,以往动辄出兵百万,真正的战兵可能只有十万二十万,其余的统统都是各种役夫和辅兵的情况也已缓解。
  另一方面,相比于人力的减少,对于新贵们而言,开拓的新市场,才是重中之重,在尝到了一次两次的甜头之后,似乎……许多商贾,已经不只是鼓吹重商了。
  现如今,他们开始热衷于建立起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即像倭国新政一般,将这新政,推及至天下万方,打开天下诸国的国门。
  此时,可能这种意识,还处于朦胧之中,只是许多人无意识的想着,若是天下诸国都效倭国才好,可聪明的学者们,却已开始撰写他们的文章,开始不断的去完善这种理论体系。
  而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大明必然需要有无数的冒险队,且有大量的武人进行保障。
  因此,推崇武人,鼓励出海冒险,已开始如细语一般,开始浸润至天下的人心之中。
  就在数日之前,来自欧洲的一支船队归国。
  返航之前的许多时日,几乎许多的报纸,都在不断的鼓吹!喧嚣了足足半个多月,甚至有不少人,将这船队上上下下的人员还有他们的资历,都进行了搜集。更是将带队的船长,视为了古今罕见的英雄。
  于是,就在三日之前,当这一支疲惫的船队返航至华亭港的时候。
  这沿岸上,竟有数万人乌压压的在此进行了热烈的欢迎。
  欢呼的声浪连绵不绝,为首的官吏、商贾们送上了大量的犒劳。
  这些巍巍颤颤下船的船员们,宛如作梦一般,想来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天下竟已变成了这般的光景。
  这就如有人出了一趟远门,结果回乡之后,却发现物是人非,本是家徒四壁的单身青年,回乡之后却发现,自己已有了新宅子,妻子居然也在这里等着了,还左右手各拉扯着几个大胖小子,一见了你便亲的冲上前来叫爹。
  此等氛围,从开始之后,就有些刹不住车了。
  自然,对于倭国的关注,却几乎是许多人最在意的。
  一年过去,这倭国的情况,其实大家都不敢轻易论断,毕竟有了上一次叛乱,使许多人意识到,扶桑那边的情况比自己管中窥豹来复杂。
  而到了永乐二十八年,当今皇帝的七十大寿已不期而至。
  对于朱棣而言,人到了迟暮之年,他已不知自己还能享几年太平了。
  天下的政事,几乎都放手给了儿子。
  而对于监国的太子朱高炽而言,则决心大操大办这一次的寿辰。
  一方面,显示为人子的孝心。
  另一方面,则是内帑的盈余实在太多,即便操办一下,倒也无碍。
  于是诏书一放,便令有条件的藩王们回京祝寿。
  早在半年之前,各项事务便开始准备。
  朱棣显然对于这样的事,并不热心,可想到自己的兄弟、儿子、孙儿们都可能回京祝寿,竟也没有反对。
  毕竟人老了,就更念一点亲情,这些许久没见的亲人,朱棣还是想见一见的。
  此时,最为忙碌的就是礼部和鸿胪寺了。
  而不少的藩王,显然在此次,倒也都上了心。
  且不说在海外这么多年,离乡万里,也甚是思乡心切,况且回来见一见陛下,哄一哄陛下开心,说不定还能捞一点好处,就算没有好处,好歹……购买的军备火器,多打一点折也是好的。
  其次便是,趁此机会,去祭拜太祖高皇帝的陵寝!
  人在海外,经常征战,对于征战的人而言,往往或多或少,都有几分迷信,总觉得……自己该多祈一祈太祖高皇帝的保佑才好,有他老人家保佑着,自己在海外方能顺利。
  于是诸多藩王,纷纷回电,有的早早启程,有的即便因为战事,无法成行,却也派了自己的儿子代往。
  天下各藩的特产,如今也成了寿礼。
  而此时,赵王和汉王终于先行回京了。
  方一到京,顾不上歇息,他们便先入宫,拜见了自己的父皇母后,在宫中住了一宿,次日则去了见自己的兄长,傍晚的时候,便来见张安世了。
  “哈哈……”
  张安世笑意盈盈地迎接二人,打量着这两個肤色黝黑的家伙,心头也不由地想起当初彼此之间的一幕幕情景,忍不住感慨道:“哎……不一样了,都不一样了,这么多年……真是沧海桑田啊。”
  朱高煦看着眼前这个依旧俊秀,却多了几分成熟稳重的男子,笑了笑道:“倒是宋王没有什么变化的,哎……我在安南,日夜都在想念宋王呢!”
  张安世勾唇笑道:“是想念我的火器吧。”
  “这怎么说的,这说的什么话……哈哈哈……哈哈哈……”朱高煦干笑。
  朱高燧眼睛则是滴溜溜的转,心说还好二兄比较蠢,性子总这样急,这一下子却是给自己蹲水了,这宋王没有变,还是这样心直口快,不吃讲交情这一套。
  当下,三人各自落座,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说起自己在海外的际遇。
  话锋一转,朱高煦道:“我在海外,听说了一些事。”
  张安世道:“不知何事?”
  “咳咳……”朱高煦的神奇带着点不自然道:“我若说了,你可别不高兴。”
  张安世道:“说罢,说罢,要是这么容易生气,我早就气死了。”
  朱高煦迟疑地道:“哎……听闻……我那几个侄儿的藩地……有人说……不太公允。”
  张安世淡淡地挑了挑眉道:“这又是哪里来的话?”
  朱高煦看着张安世的神色,似乎感觉张安世的反应还算平静,才放开了道:“只是道听途说,说是当初朱瞻埈那个小子,还在陛下面前闹了一场呢,最终才将原本是朱瞻塘的藩地,给了他。”
  张安世道:“你在安南,也听到了这个?”
  朱高煦道:“怎么没听到?这天下各藩,谁不晓得,是不是?”
  朱高煦说着,看向朱高燧。
  朱高燧却摇头,一本正经地:“我没听说过……”
  朱高煦:“……”
  张安世对这种事虽也听多了,但也忍不住道:“入他娘,这不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吗?我怎么感觉有人想坏我名声?”
  朱高煦道:“咳咳……这事嘛,你听我一句劝,宗室里的事,是最麻烦的,若是不公允,难免会有人说闲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67页  当前第9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63/9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