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278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不仅要炸御舟,还想试试是不是能炸开运河堤?
  “都是残尸?”朱厚熜问了一句。
  刘镇元很肯定地点了点头:“又捞起河中铁桶残片,那贼子手骨还卡于残片上铁环之中。岸边那处,更有一个铁屋、气井,绝非仓促间布置。以臣的经验,引线恐怕是从那岸边点燃的,经防水的管子燃入铁桶内。岸边贼子为不暴露幕后之人,是以那铁屋内另藏的一桶火药在身边引燃的,当场被炸成碎片,无从指认。”
  张孚敬立即开口:“既是铁屋,铸造、转运都不是易事,应当有迹可循。临清城大,这几日并未完全禁绝诸门出入,但非常之时都有查验记录。陛下,臣去安排!”
  朱厚熜却摇了摇头:“既有如此死士,这事就不是仓促之间能查得清楚的。若不查清楚,朕难道在临清呆上数月?刘镇元,抚恤疗伤之事安排好,传令下去,多加小心,仍旧排查。朕照原先安排启驾,去淮安!”
  “陛下!”李全礼有点急,他很担心接下来的安全。
  朱厚熜断然说道:“计划不必变,就让朕看看,这一路还有哪些地方会按照朕的行程给朕一些惊喜。茂恭,临清这刺驾大案,交给你和高忠了!”
  不久之后,卤簿大驾再度启程。
  临清城内和南水门外,京营护卫军处于最高的警戒之中。
  消息已经传到了城内,有人在南水门外十里处设了火药铁桶意欲炸御舟。
  皇帝离开了,为求破案,山东境内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
  是曲阜孔氏,还是什么别的人?
  现在没有答案,但御舟还是启程了。
  十里很快就到了,朱厚熜往西岸看了看,那里正肩扛手抬,往一个四五丈方圆的洞里填着石块和泥包。
  如果是很大量的炸药,还真可能在这个地方炸出一个缺口。运河水倾斜而出,漕运暂时停顿,附近村民还要受水灾。
  岸上,一个怪模怪样的铁屋已经被拖了上去。
  朱厚熜也拿出了身边的一个望远镜,细细看了一阵。
  是刺驾大案,终究是会查清的。
  御舟之上,林清萍等人都有一些不安,尽管两岸和前面已经有更多的人和舟船伴驾,而水底下也有水性好的人一路查探。
  “来,继续讲那九九八十一难。”
  朱厚熜知道这仍旧是冒了风险,如果真还有事,也许还要损失一些人手。
  可他要推行这新法,也如同要取真经一般,总有人会给他制造困难。
  站在权力的巅峰,这一生哪里会少得了被刺杀?
  离开最安全的紫禁城,在这个时刻南巡,不就是让一些人试试这个最直接粗暴的法子吗?
  消息以相当快的速度传出去,崔元离开了大队伍,在最前头一路赶往淮安。
  淮安府城内,藏凤、马澄迎接到了崔元,他第一句话就很严厉。
  “陛下险些于运河之上遇刺,你二人难辞其咎!淮安府若再出事,你们都知道会是何等惊天大事!”
  淮安府再往南,就是扬州、应天府了。
  藏凤和马澄惊慌难定。


第264章 烂透了的运河
  临清所在的东昌府南面便是兖州府。
  兖州府很大,大到其下共有四州二十三县。在兖州府内,既有曲阜这样的县,还有在后来问世的《水浒传》当中颇有有名的阳谷县、郓城县、梁山泊。
  另外,还有位于西南角的曹县。
  一个兖州府内,就有济宁、沂州、兖州三卫,腾县、东平两个千户所,十二个巡检司。
  但是面积远小于兖州府的东昌府内同样有临清、东昌、平山三卫,运河之上仍然出了岔子。
  现在御驾途径东昌府的府治聊城县入了阳谷县,接下来是途径梁山泊、微山湖的漫长线路。
  崔元直接前往淮安府打前哨,李全礼、刘镇元和张孚敬、齐远大则绷紧了神经,御驾前方河道两岸的排查范围随时延伸出去二十里,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临清城中,查案的事情交给了一同南下的一个刑部右侍郎主办,张孚敬和戚景通辅助,高忠也在从济南赶来的途中。
  戚景通的参与,只能说漕军山东总要证明自己的忠诚。
  而临清城内已经开始一轮大排查。
  这背后的组织者是谁不尽快查出来,正气势汹汹往南赶去的皇帝只会让南直隶更加觉得恐怖。
  一点其他的情面都不管,自从临清城准备迎接皇帝而加强戒备开始,所有出城、进城过的人全都没有放过,山东臬司和东昌府下的诸多差吏都被调了过来帮助查案。
  与此同时,自然还有高忠已经通传行动起来的山东行走麾下和外厂密探。
  刺驾大案,力度空前。
  还有一条线则很受关注,那就是朱厚熜召见齐远大时提到的那个“无为教”。
  这个新出现不久的教,如今在运河沿线的大小漕帮之中信众不少。古往今来,太多叛乱与这些民间大小教派有关了,即便元末义军和大明本身,也脱不开这影子。
  吴掌柜已经知道了运河之上的“战果”。
  很让他遗憾,既没有伤到朱厚熜,也没有炸开运河堤,甚至连惊到朱厚熜、使他停留于山东都没办到。
  无法有效沟通造成的猜忌是压力最大的,皇帝如果怀疑南直隶那边的忠诚,就必定会采取行动。而巨大的压力下,大明的另一个中心才会有人担心自身被牵连清算。
  在有人刺驾的情况下皇帝还敢继续前行,传到南直隶的信号将会不同。
  是更大的压力,也是表忠的机会。反而,如果这个时候跳出来,那要掂量一下皇帝的凭恃。
  他决定苟着。
  两个子侄是不会留下什么身份线索的,提供火药和那个此前在河上用来劫掠时暂时避祸所在的人,也绝不会在此时冒头。
  但是一旦认真起来,有立功的机会,有洗清怀疑的动力,再远的蛛丝马迹也能被揪出来。
  御驾临近济宁,主动担负继续清查河道的齐远大再度请见。
  船行至此,已经是水往南流。运河左右就是辽阔的微山等湖湖面,运河上水流宽阔而平缓。
  朱厚熜坐在船上小厅的座位上,旁边站着黄锦,左右两边坐着杨潭与李鐩、杨廷仪,最后一个座位留给了齐远大。
  “何事等不到入夜泊稳?”
  齐远大闻言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谨地说道:“臣听了临清那边初查结果,那岸边小铁屋能做得那般隐蔽,实在匪夷所思。想来想去,臣倒是想起一些旧闻,不敢耽搁。”
  “讲。”
  齐远大认真说道:“运河堤何等重要?黄河改道,南下夺淮,多有泛滥而侵入运河之事。保运河是历来首要大事,故而运河西岸年年都有检修。陛下,这件事,都是由河道衙门负责的。”
  李鐩闻言眼神一凝:首官被称为河道总督的河道衙门,驻地就是在济宁。
  “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黄河有决口,时任应天府尹龚弘受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齐远大继续说道,“陛下御极后,龚弘进工部右侍郎,后以工部尚书衔致仕。现任章拯,原任南京兵部郎中。陛下,去年河、漕曾有些纷争,臣只能说……只能说总河、总漕之间,颇有旧怨。”
  齐远大这一提醒,杨潭等人都开始思考。
  片刻之后,李鐩开口道:“臣时任工部尚书,龚弘请致仕,乃是国策会议上定下了清查水患水利之三年国策后。”
  杨潭也说道:“去年漕运浅阻,粮运有一时不通,总漕具疏尽推河道,朝廷是问了章拯之责的。”
  “不止如此。”李鐩又向朱厚熜介绍道,“这总河一职,原先只是成化七年初设,也只是分段差遣,事毕既撤。正德四年,黄河自仪封北徙,越黄陵冈冲入贾鲁河,自此才因河道冲决为患有复设专官之议。然龚弘自正德十二年起至正德十六年专任此官,此后总漕、总河才成了定制。”
  他没把话说得很透,但朱厚熜理解了他的意思。
  临时差遣的官成了定制之后,牵涉到的就是庞大的利益。更何况,这是与大明这条命脉之河有关的河道总督?
  但是,一条运河上,有漕运总督,有河道总督,这里面的职权纷争也是可以想象的。
  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运河的疏浚、整修,朱厚熜脑子里开始回忆着朝廷每年拨给工部用于维持运河通航条件的银子数量。
  这是工程的利益。
  另外,河道总督也有部分节制运河沿岸军卫和运河上诸多专设衙门的权力,这又能滋生很多利益。
  朱厚熜看向了齐远大:“你奏报此事,是暗示河道衙门整修河堤时,就与人有勾连,让人钻了空子?”
  齐远大讷讷道:“臣只是认为……河道衙门是该查一查的……”
  朱厚熜皱了皱眉:“你要是有证据,就说出来。”
  齐远大有点尴尬地看了看杨潭、李鐩这两个阁老,还有杨阁老的亲弟弟杨廷仪。
  随后,他只能说道:“臣这漕军山东总,每年是要往河道衙门孝敬三千两银子的……”
  杨潭只能张了张嘴。
  别看河道衙门是驻地济宁、看上去只管运河的,那是因为黄河夺淮入海之后,黄河水患与运河水患几乎是同一个问题了。
  事实上河道总督还管着黄河沿线。
  如果漕军一总一年就孝敬这么多钱,整个漕军、整个黄河运河沿线其他的衙门呢?
  就这,朝廷每年平均下来,还需要预算不下于三十万两银子给河道衙门,用于维持住运河的通航能力。
  朱厚熜叹了一口气:“漕兵逃籍,不少去做了响马;运河沿线劫掠不断,恐怕还不知道与多少衙门有勾结,竟能在河堤上设有那等避捕窝点。这条运河真是烂透了,千疮百孔!”
  李鐩头皮发麻,站了起来请罪:“臣有罪责。”
  “然而河道水患又不能置之不理。”朱厚熜看了看他,“这总漕、总河之争,待朕这一次亲视运河、黄河之后,该有个章程出来了。”
  顿了顿之后就告诉黄锦:“传令襄城伯,先把章拯以下都拿了。有齐远大之言为证,再去苏州嘉定问问龚弘,朕要知道这运河堤这些年是怎么修的,怎么让运河劫匪能在河堤上布下避捕窝点的。”
  “……陛下,都拿了?”杨潭不由得惊了一下。
  “已经快入冬,至少明年春夏前,水患还不至于因为河道衙门的一点动乱就出大岔子。”朱厚熜冷着脸,“朝廷每年建造漕船就要拨银近二十万两,十二万漕军一年粮饷是多少?山东一省漕河夫役四万九百余两还不够,另需雇役银竟达十一万余两。哪次动工修河,耗银不是百万之巨?”
  他顿了顿就说道:“朕御极之初就定了清查水患水利之国策,自永乐而今百余年,朝廷累计在这条河上花了多少银子你们算过吗?朕算过,如果算上佥派的徭役,平均每年折银近三百万两!三百万两银子,就为了四百万石粮食、二十余万两课税!”
  朱厚熜看着杨潭:“你是做过户部尚书的。朝廷开支用度捉襟见肘,河道衙门倒好,漕军山东总每年就安心拿去三千两孝敬,河道水患倒是越来越频繁。这是自然的,若水患不频繁,哪来的名目向朝廷要钱修河?故此,就连有人在河堤上挖洞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挖出来的,那么大一个能藏二三人的窝点,清查河堤之时,查不出来吗?”
  杨潭无言以对,他只是担心河道衙门一乱,漕运又受阻。
  底下的情况,朝廷能不知道吗?
  可若是京城每年无法稳稳拿到那四百万石粮食,才真是大乱子。为此,多大的代价,以前也只能忍着。
  现在皇帝要把这笔烂账掀开来晒,将来的运河漕运与两河水患,又有什么妙策?
  齐远大听到皇帝说出来这么多,而且还包含了漕船建造花费和漕河夫役数据,就知道皇帝其实不需要他提醒河道衙门可能有问题,陛下只是等自己来提供证据的。
  他心里冒着冷汗:还好赶在抵达济宁前下定了这个决心。
  但接下来,就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以及漕军之间这运河三大衙门的大动乱了,这不可避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2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8/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